第10章

第10章

成吉思汗發現宋軍主帥甚至能預判自己的號令!

漫天煙塵裡一陣連綿的嘯聲,右路騎兵以五橫陣出擊,兩排重騎兵在前,三排輕騎兵在後。這些騎兵還沒衝出煙塵呢,朱元璋就派出全副步人甲的重裝步兵頂上。

嘯聲再變,後三排的輕騎兵穿入兩排重騎兵的縫隙及兩側,摘下背後的投槍飛擲而去,成吉思汗就見到宋軍一聽嘯聲,就紛紛拿出了大盾。

宋軍無一傷亡,陣形嚴整,步步推進。

成吉思汗眉頭緊蹙,望著朱元璋所在的龍旗,怎麼都想不通自家號令是如何被這人識破的。

即便是他擒了金國俘虜,蒙古騎兵的號令方法也不止一種,這次的傳令方式跟野狐嶺之戰全然不同,他又如何認得?

成吉思汗眯了眯眼,下令讓五橫陣騎兵撤回,放出陣後的牲畜直衝宋軍大陣。

堅守前陣的是收復開封的襄陽郡,為首的先鋒正是孟宗政的兒子孟珙。孟珙才十七歲,目光灼灼,語氣卻極其冷靜。

揮動令旗,先發兩輪弩箭,接著架盾提槍。待一輪牛馬衝過之後,迅速向左右散開,露出陣後的戰車與牛羊對衝。

宋軍還是幾乎沒有傷亡,軍陣也未出現缺口。

成吉思汗百思不得其解,他扭頭問木華黎道:「這踏馬宋軍為何這麼熟悉我們的戰法?」

木華黎也一臉茫然,但隨即他就甩甩腦袋,咧嘴笑道:「熟就熟唄,打硬仗我們蒙古勇士還沒怕過誰!」

幾次試探結束後,戰事遂進入白熱化階段。

蒙古大軍殺來,以鴉兵撒星陣衝陣,探馬赤軍騎射一輪。宋軍剛要出擊,探馬就撤遠了,兩翼輕騎又包過來,適時造成一波殺傷後又很快離開。

孟珙看得咬牙切齒,但朱元璋沒發命令,他也不能出陣追擊。

幾次進攻之後,宋軍的士氣肉眼可見地低落下去,追又追不上,打人家又不跟你打,隻等你完全軍心崩潰。

Advertisement

或者你忍不住了,急於出擊,軍陣有了破綻,那成吉思汗就會帶他的三千重騎兵如閃電般殺過來。

野狐嶺一戰,金軍最終便是這般覆滅的。

而此刻宋軍正在步金軍的後塵。

孟珙年紀雖小,但能清楚地感知到這樣下去一定會敗,必須要做點什麼。

他咬牙看著成吉思汗的本陣,跟他爹道:「讓我過去試試,看我能不能斬了他的大旗。」

孟宗政:???

孟珙正心急如焚呢,一個二十多歲的年輕將領從中軍走來,親自到前軍下令道:「無論三刻之後再有什麼騎兵騷擾,前軍都立刻反擊,直取金軍右翼。如果追不上他們,就卡住他們的位置。」

孟宗政見了這人,立刻就認了出來,當即抱拳道:「末將得令,宋指揮辛苦。」

這人當然就是宋慈,他本來就方正,多年軍旅生涯,更讓他二十多歲就滿是威嚴。

孟珙卻不怕他的威嚴。孟珙皺眉道:「這麼打沒用的,我們就算能殺傷一部分右翼騎兵。成吉思汗率重騎兵直撲官家,誰能擋他?」

宋慈看他一眼,點頭道:「官家自能擋他。」

孟珙一怔,接著就見宋慈不多做解釋,直接帶錦衣衛策馬而出,繞陣觀察蒙軍動向。

三刻之後,果然有蒙軍左翼輕騎兵又兜到陣前,灑下一天箭雨,扭頭就要離去。

這次孟珙早早頂著大盾,怒吼一聲,徑直帶先鋒營殺了出去,投槍、放弩,殺了幾十個蒙軍之後猶不停歇,朝著迂回跑動的蒙軍大陣殺去!

蒙軍大陣中的木華黎笑道:「任憑他再了解蒙古勇士的戰法,隻要天下騎兵莫過於大汗,他就沒法破解!」

成吉思汗淡淡一笑,指朱元璋所在的龍旗道:「好,那本汗就看蒙古第一勇士破敵!」

木華黎大受振奮,當即率兵殺向朱元璋中軍。

當然即便是重騎兵,也沒有硬槓步兵方陣的。木華黎先從宋軍前鋒出擊的缺口裡殺入,又衝擊宋軍側翼,要把宋軍截成兩段。

一直迂回騎射的輕騎兵也適時趕來,內外包夾,要打潰宋軍側翼。

然而宋軍左右兩側,是辛棄疾與畢再遇兩人掌軍。兩人都是當世名將,遇到蒙軍鐵騎也能用嶽家軍兵法,雖然傷亡慘重,卻仍能與蒙軍一戰。

就在此時,成吉思汗發現對面的龍旗向後退卻了。

大宋皇帝似乎也終於發現自己拿蒙軍沒辦法,要帶大軍退回城池裡,不再謀求決戰。

這些宋軍退而不亂,除了木華黎又從前軍裡殺出來,導致前軍陣形散亂之外,其他各部竟還能保持穩定。

成吉思汗心道:「這是我平生大敵。」

成吉思汗眼底光芒漸盛,這般大敵,若非首次跟自己交戰,絕不會在沒有精銳騎兵的情況下跟自己野戰決勝。

這是長生天眷顧,良機不可不取!

成吉思汗鼓動呼吸,熱血在骨脈裡沸騰,他提刀前指,斷喝道:「殺!」

其疾如風,侵略如火,當成吉思汗金戈鐵馬動地來,主持大軍後撤的朱元璋臉上終於放松下來。

但剎那之後,另一種緊張又覆蓋在他的臉上。

朱元璋握槍的手上繃出青筋,他抬頭看著衝來的成吉思汗,看著緊隨其後的木華黎,忍不住又問宋慈道:「都準備好了嗎?」

宋慈不動如山,平靜道:「萬無一失。」

朱元璋低頭看他一眼,笑道:「你是真不知道成吉思汗何等人物啊。」

宋慈道:「臣隻知道陛下神文聖武,雖太祖不能過也。」

兩三句話的工夫,已足夠成吉思汗踢踏而來,殺穿前軍。木華黎逼退側翼,畢再遇跟辛棄疾所部盡數散開,宛如潰敗。

隻有陣外準備阻截蒙軍右翼騎兵的孟珙皺起眉頭。

宋軍兩翼不像潰敗,倒像是擴大包圍圈,他們要反圍蒙軍!

可他們憑什麼包圍蒙軍?

官家一旦出事,軍心原地崩潰,你包圍設得再好,人家也能一波衝鋒突圍而去。

西風殘照,蹄聲如雷,孟珙很快就知道了宋軍的憑借。

當成吉思汗的鐵騎殺到朱元璋中軍,一列列宋軍讓開道路,黑洞洞的炮口忽然就出現在成吉思汗面前。

成吉思汗雖不明白這是什麼,天生的警覺已讓他汗毛直豎!

朱元璋的聲音在不遠處響起,嘹亮高亢:「鐵木真,咱等你多時了!」

比蒙軍鐵蹄更驚天動地的雷聲響徹在涿鹿古戰場上。

數千門鐵火銃一起發射,火藥炸開一簇簇的煙火,鐵彈丸一個個砸在成吉思汗的騎兵營裡,沒有任何騎兵能衝過這火銃覆蓋的幾百米。

當這一輪火銃發射完畢,又有上千人拎著奇怪的武器在大盾掩護下上前。

點火,硝煙,尖銳的破空聲和火光在剎那照徹蒼穹。

三十二支火箭一次齊發,上千桶「一窩蜂」頃刻間炸出鋪天蓋地的箭雨。

落地成煊赫不滅的烈火。

成吉思汗的警覺救了他,在見到鐵火銃的那一刻就馬腹藏身,鐵彈丸隻砸倒了他的馬。

漫天的火箭落下時,他藏身馬屍時候,沒被攜帶火藥推進之力的利箭迎面射到,雖然不免中了幾支側面炸來的箭,但性命無礙。

成吉思汗卻沒有半點劫後餘生的慶幸。

他知道現在慶幸還太早了!

當天雷地火炸響耳畔的時候,他就知道自己這一仗輸了。先前宋軍兩翼的動作也根本不是潰敗的前兆,他們分明是想將自己全殲於此!

這踏馬是什麼火器,宋軍憑什麼有這種火器!

滿是硝煙與馬嘶的戰場上,成吉思汗忽又聽到一個陌生的蒙語。

「大汗死了,大汗死了!」

成吉思汗再也藏不住了,他錯愕起身,正望見不遠處的朱元璋用一口流利的蒙語,慌張地散布大汗已死的消息。

成吉思汗瞠目結舌,他怎麼都想不通,為什麼江南宋主,會這樣流利的蒙語!

今日他想不通的事太多了,所以他反而冷靜下來。

知己不知彼,自己敗得理所當然。

朱元璋長槍一指,臉上的笑意怎麼遮都遮不住。他追亡逐北,闖入陣中的蒙古精銳,幾乎盡滅。若非木華黎舍了性命來救成吉思汗,恐怕鐵木真都要死在火銃之下。

雖然走了鐵木真,但戰果已經相當不錯。

孟珙擋住蒙古右翼騎兵,畢再遇跟辛棄疾兩面包夾。八萬蒙軍,潰逃戰死者不下四五萬,一代名將木華黎死在一窩蜂的亂箭之下。

這還沒完,朱元璋早有旨意,在領畢再遇、孟宗政等人與成吉思汗決戰之際,也令李好義領收編過來的金軍騎兵,一路疾馳,圍追堵截。

這邊的步兵沒法擴大戰果,取了雲內州戰馬的騎兵卻足以趕到。

成吉思汗本就負傷,無法戀戰,曾經打下來的河北州郡,又盡數送給了朱元璋。

全憑蒙古騎兵的來去如風,突圍時再折了萬餘人馬,硬是從李好義的包圍圈裡殺出去了。

再加上窩闊臺及時接應,朱元璋也下令不必再追。

朱元璋臉上帶笑,現在蒙古已無力開疆拓土,時間又站在了他這一邊。

很簡單的一個道理,殘了等於死了。

但朱元璋出手,戰略從來勝人一籌。大軍都追到山西了,那順便南下包圍金人的西京大同,如今大同隻有孤軍坐鎮,自然很快陷落。

從此北宋疆土盡復,乃至拓邊至長城,劍指燕雲十六州。

望蒼茫天地,朱元璋揚聲大笑,回首對三軍捧酒道:「來日踏破賀蘭山,盡復遼東土,朕要日月所照之地,皆為漢土!」

自辛棄疾以下,三軍將士人人振奮,跟著朱元璋放聲大喊。

「日月所照,皆為漢土!」

11

洪武四年, 朱元璋回朝,擢辛棄疾為相, 畢再遇為樞密使。

洪武七年, 李好義出雲內, 楊巨源走慶州, 兩路夾擊。麾下有個十七歲的小將,出身河南,名叫王堅,先登破城,踏破賀蘭山,滅了西夏。

洪武八年,宋慈煽動金國內亂,朱元璋令宋慈帶兵收復燕雲十六州, 戰陣雖敗,用間復勝,為大宋收復多年失地。

同年,陸遊病故, 死前痛飲三杯,揮毫寫下《王師北定中原賦》。

洪武十二年, 孟珙長期駐扎在長城外, 建立移動防御堡壘, 多次擊退蒙軍。

洪武十五年,大宋年輕將領王堅、餘玠等人在宋慈統帥之下遠徵漠北。成吉思汗見大宋騎兵日益強盛,雖有勝仗,卻果斷調轉兵鋒。

全力西徵去了。

洪武十六年,辛棄疾病重, 朱元璋聞訊, 隻穿了一身睡衣便奔去見他。

辛棄疾垂垂老矣, 望著朱元璋, 說陛下,臣這輩子最激動的時候,就是那天接到陛下的信, 殺回京城, 在殿前見到你。

朱元璋垂淚道:「辛卿此生辛苦, 辛苦了。」

辛棄疾目光漸漸渙散, 他搖搖頭, 嘴角浮現出一抹笑意:「不辛苦,能與陛下並肩,上陣殺敵,臣有什麼辛苦?」

西風吹起他鬢邊白發,也送他回光返照, 他仿佛又到了曾經的戰場上。

辛棄疾笑著, 揮手,輕聲道:「殺賊,殺賊, 殺賊……」

聲落而逝。

滿府哭聲的背後,是嶄新的大宋,是正在冉冉升起的洪武時代。

完。

熱門推薦